品石":奇石的魅力,与书法老师们的深度交流

发表时间: 2020-03-12 17:33

品石

奇石拼字是赏石中的一个独特门类,它很好的把赏石和赏诗词书法结合了起来。



这是5年前自己拼的两个字,有人出过几次价未舍得放手。

为了让老师们真实的评品,不受感情和个人观点的影响,我把自己的观点和故事都放在后面来说。

拼字材料:新疆泥石

新疆泥石质感很好,如砚如墨,它是最有文化气质的石种,倍受文人追捧。现在,随着资源的减少,大家越来越珍惜。


泥石是一个系列,因似淤泥石化而成,首先被哈密石农叫起,后在成界熟传成名。它有白的,黑的,黄的,红的,绿的,灰的,花的……生的,熟的……玉化的,沙质的…戈壁滩上的,河床上的……细分种类很多,此话题后面再说。泥石,也是我观赏石中的最爱。

话头扯远了,再回头看。


分开细看 ”品" 、“石"




启首和押角章,也是用两块小泥石沾上印泥盖上去的,利用了天然的风凌花纹代替文字。作为闲章形很美,金石文很足。


原石奉上



请您稍作思考,有了自己的观点再看下段。

.

.

.

现在我开始说说我的赏析观点,为什么对这幅字“爱不释手"。

  • 质,上乘的泥奇石。
  • 色,深灰,近墨,有光阴褪色的痕迹。
  • 韵,有味,很有味,这个“味“就是”韵“,一 块赏石的生命。

下面,咱们就只说说这个“味“。

“品石”两个字,从整体上看很协调。特别耐看的是四个“口”,每个“口"都一气呵成,运笔清晰可见;起收藏露顿挫中侧,笔法灵活多样;篆隶行楷浑然一体,既有章法又有突破,是字体演变的成功范本。

古隶到楷到行草的演变过程


“口"

三个口三种写法,呼应多变。

  • 上“口“,左下露锋起笔,顺时右上弧下收笔,笔锋稍触即止。
  • 下左“口“,左上起笔,顺势下划右上圆满收笔。
  • 下右“口”,由上两”口”的笔法突然改变,由一笔改成两笔书写,特别整个字的最后一笔”一“,藏头藏尾,外方内圆,写完整个字后沉稳收气。 看完这一笔,你会感觉到书写的人写完后直起腰,深深地呼出一口气。

“石“

  • “一” ,浓墨逆锋起笔,瘦身运笔,藏尾收笔。
  • ”丿“, 蚕头起笔,轻收直势下拉,左翘上收笔,笔锋苍劲而不散。
  • 半包围中的“口”,在上方起笔收笔,运笔到下方时粗壮有力,如秤砣,使整个字沉稳有盤石之感。

再回头整体看这两个字,能感觉到这个“古人”,书法功底深厚,做事徐疾有度,胸有沟壑,一身担当正气,是个老成大气之”伟人“。

当然,在字架章法的排列上,有我这个“俗人“的手脚。大家是老师,好孬由你们来评。

还有一个明显的失误,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:印章和字是相反的两个套路,新旧法混杂了。

最后说说拼成这幅字的小过程:

五六年前,我在哈密盘下了一间小店,主要做临时仓库用,下戈壁滩拣回的石头可暂存一下。由于地段好,原店老板非要带货转让,其实他的好货早已被挑拣转走了,做生意人心里都明白。反正也就两万块钱,他不让价我也就接受了。老婆心里肯定不爽,她天天跟我在一起玩石头,也要让她舒服。

接店后第二天,同在一条街上开店的石友过来,上下里外看了眼留下来的东西,然后拿出手机,翻出一张他刚拼好的奇石书法给我看,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。他确实有些水平,在拼字上当地无人可比。

他走后,我看着他刚才留意的在角落上的一小堆石头---说堆不恰当,也就一二十块。我就着货架,顺手对出了这幅字,时间也就一二分钟。

对完后,自己再仔细看了看也很满意,然后,神密的把老婆叫到跟前,也洋洋得意的说:“老板,你看,我把整个转让费赚回来了!"

后来,参加太原石展,把这两个字带在身边,没舍得卖,又花了500元,请当地专配画框的老师博,一起研究,配了个精致的原色木框,不辞辛苦的又带回了新疆。

它已陪伴了自己5年,挂在客厅,常常抬头观赏。

拼出的字被一幅幅带走,后面肯定还会拼出一幅幅,但我相信,这幅字会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,并保留着装框时存在的小失误。

等待您的评论交流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