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砚台:丹心研墨的独特乐趣

发表时间: 2022-09-08 13:11
文房四宝,笔墨纸砚,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。
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将绘画、书法、雕刻等各种艺术的精髓藏于其中。
创造这些艺术瑰宝的工具同样蕴含着深意,展现了巧夺天工的细致技艺。
笔砚精良,人生一乐。

图 | 清·龙眠山庄铭端石砚,长17厘米,宽13.5厘米,厚1.8厘米 | 来源于故宫博物院


砚台“研墨使和濡”。历朝历代都有独特的砚台文化,其呈现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,构成了我国砚台的发展历程。

砚台的历史

砚台伴随笔墨发展起来。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。

图 | 汉·三熊足石砚,通高14厘米,直径14.6厘米 |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汉代于砚上人工制墨,砚台顺应发展,逐渐出现了铜砚、陶砚、银砚等。
六朝至隋朝时期,瓷砚诞生发展起来。
到了唐朝,端石和歙(shè)石成为砚台制造的两大主要砚材。
明清时期制砚材质更为丰富,铁制、玉制、象牙制、竹制等等。

图 | 清·五彩瓷暖砚,长14厘米,宽9厘米,厚6厘米 |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
瓷砚在宋代时期较为流行。这方五彩瓷暖砚是明清时期较为少见的瓷砚,其可耐高温,于中空的内腹放置炭火。
文人的浪漫与工匠的巧思相结合,产生了许多精美的砚台。

砚台既是书画所需的工具,也成为了精致的收藏品。


砚台观赏

瓦当砚
"无谓乎柔而无刚,土埏而为瓦;
勿谓乎废而不用,瓦断而为砚。"
图 | 左上·千秋万岁瓦当砚,左下·云纹瓦当砚,右上·长生无极瓦当砚,右下·延年益寿瓦当砚 | 来源于上海博物馆
用于筑造宫殿的砖瓦被改制为砚台。
瓦当砚主要出土于古代秦汉所在的都城。上面刻有诸如“羽阳千岁”“长生未央”“益延寿”等福瑞吉祥的话语。
清代所著的《汉甘泉宫瓦记》以及《秦汉瓦图记》,甚至让文人雅士一时热衷于收藏瓦当。
石砚
在中国名砚中,石砚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。
歙石所制作的歙砚便是其中之一。按歙石的天然花纹,可以分为水浪纹、鱼子纹、玉带纹等多种形态,水狼石、罗纹石、紫云石等多种歙石类型。
其主要分布于安徽、江西、浙江三省。

图 | 清·歙石蕉叶砚,长15.3厘米,宽9.8厘米,高1.95厘米 |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这方歙石制砚,通体青黑色布满牛毛纹,蕉叶形琢于其上。砚台背部雕刻的蕉叶脉纹向内翻卷至砚面左边。

端砚取材于广东省肇庆市。其“体重而轻,质刚而柔”,自唐代问世后,文人雅客十分偏爱它,有“群砚之首”之称。

图 | 清·莘田款端石砚,长26厘米,宽21.5厘米,厚4.3厘米 |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这是清代黄任藏砚,后入藏宫廷。其采用端石制成,色紫深黑,砚体为云状,砚边环刻云纹。

图 | 清·莘田款端石砚·背面
背面石眼周边环刻着文字:“月受日光,当心而出。前掞长庚,遥联太乙。露滴方诸,花生不律。琼瑛兆贵,兹宝无匹。”
澄泥砚
澄泥砚体形各异,上面雕刻有不同图案纹饰。澄泥砚有着相对繁复的制作工序,因而其砚体非常坚硬。

图 | 清·澄泥仿宋玉兔朝元砚,高1.8厘米,直径10.4厘米 |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这台澄泥砚外附紫檀木嵌玉盒,盒面中间有一枚圆形夔纹白玉。
乾隆在砚缘周围题了一首诗:“月中兔兮日中鸡,卯酉其象交坎离。天然配合谁所为,日鸡月兔两弗知。朝元之砚恒如斯,研朱点笔犹繁词。”
红丝砚
以山东的红丝石为原料做的石砚便是红丝砚,其在唐宋时期就有极高的声誉。

图 | 清·双龙双凤纹红丝砚 |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

红丝砚经常被人称赞有三美:一是声音之美,清亮悦耳;二是纹理之美,纹理如丝;三是资质之美,发墨均匀。


砚台的制作

砚台的制作也考验着匠人的技艺。
于制作石砚来说,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“个性”,需要匠人因材施艺,将自然美和艺术美发挥到极致。
构图设计也需要符合中国绘画的构图法则而进行,以中国的审美来进行创作。

图 | 选取自节目《探索·发现》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砚台的雕刻制作的工具有数十种,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用途。刻刀于毫厘之间游走,精雕细琢,才能制作出一台石砚。
砚与中华文明同生,与文字同兴,彰显着匠人匠心,以及精巧技艺的传承。

//

结语


一台砚,一段中华史诗。

笔砚之间,

绘制广博大地上的传奇佳话。

研墨润佳砚,

挥毫书华章。




编审:张筱曼
责编:邓莫南
策划:彭 锋
编辑:刘梦迪